造字法—会意

牧——手拿鞭子赶牛

河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  李万里

象形字、指事字是构成汉字的基础。它们的数量有限,远远不能适应相互交流的需要,我们的祖先又采用了新的造字方法。让我们继续探究“牧”字的奥秘吧!

“牧”字是由“牜”和“攵”两部分组成的,从古到今是这样变化的:、牧。

“牜”是“牛”字的变形。“牛”字是这样变化的:、牛。很明显,“牛”是象形字,像一颗牛头的简化图形:上部两侧向上弯的是牛角,下部两侧向上斜的是牛耳。

“攵”(反文旁)是这样变化的:、攵。仔细观察一下,“攵”像不像是用手拿着鞭子或木棍的样子呢?“攵”最初表示“击打”的意思。直到今天,含有“攵”的汉字,意思大多还与“操作、扑打”等意思有关,如“收、攻、改、放、败、教、敢”等。

人们用手拿着鞭子或树枝()赶牛()去吃草,就是“牧”。放牛是“牧”,放马、放羊、放猪等同样是“牧”,所以“牧”字最初是“赶着牲口去吃草、放养牲畜”的意思。放牧的人叫牧民,放牧的小孩叫牧童。

像“牧”字这样,在象形字、指事字的基础上,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(或偏旁)结合在一起,表示新义的造字方法,叫做“会意”。采用“会意”法造的字,叫做“会意字”。

会意字非常有趣,一经分析,就可以明白它的意思。如:不正就是“歪”;上面小下面大就是“尖”;两手一分就是“掰”;人(亻)累了坐在树荫下靠着大树(木),就是“休息”的“休”;从眼睛(目)里流出的水滴(氵),当然就是“泪”……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来源:

李万里.牧——手拿鞭子赶牛[J].孩子天地,2007(11):32.(CN 11-2630/C)